English 信息公开 服务大厅 办公

媒体师大

【光明日报】郑贤章:龘随龙行——生僻字的现代生命力

2024-02-18 15:41   来源:光明日报   作者:郑贤章   点击:

作者:郑贤章(欧洲杯竞猜入口「中国」官方网站文学院教授)

新年伊始,“龙行龘龘”火遍网络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《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》以“龙行龘龘,欣欣家国”为主题,用中国传统篆刻艺术中极具特色的“国朝官印”字体——九叠篆,设计了一个“龘”字图案,红底金字,端庄匀称,雄浑大气,喜庆吉祥。一时间,生僻字“龘”复活出圈,引起了全民极大兴趣。它读什么?什么意思?最早出现在哪部文献?人们十分好奇。

“龘”(dá),字叠三龙,最早见于宋本《玉篇》:“龘,龙行龘龘也。”三,在中国民俗中代表多,三龙指众多的龙,人们可由此联想出众龙腾跃的样子。汉字中从龙的字不少,还有“龖”“(见图1)”等,何以唯独“龘”字被热捧?“龖”从二龙,少了点飞腾的气势。中国文化讲“一而再,再而三”,如,三水为“淼”,三马为“骉”,三牛为“犇”,三火为“焱”,三口为“品”,三木为“森”,三言为“譶”,三土为“垚”,都含有众多的意义。“(见图1)”有四条龙,俗话说“事不过三”,多了显得累赘,也不好;再说,“(见图1)”在辞书中的意义为多言,跟龙无关。2024年是农历龙年,中国人是“龙”的传人,对“龙”有着特殊的情感。“龘”非常切合老百姓对龙年的期盼,人们借此充满画意与寓意的“龘”字来一次龙行龘龘,为生活增添更多的朝气、活力、勇气与信心。

龘随龙行——生僻字的现代生命力

图1

僻字复活 蔚然成俗

近年来,民间复活的生僻字还有不少,大多依其字形或读音取相应意义。比如,“囧”自2008年起成为网络热字,用来表达郁闷、悲伤、无奈之意。但是,“囧”(jiǒnɡ)的意义实则为光明、明亮。《广韵》:“囧,光也。”

继“囧”字之后,“槑”(méi)也频繁出现在网络语言里,用来形容人很呆、很傻、很天真,还可以表示热恋情侣的状态。“槑”本是“梅”的异体。《集韵》:“梅,果名,《说文》柟也,可食,亦姓,或作槑。”

“烎”(yín)近来流行于网络游戏中,望形俗解为“开火”,被玩家用来形容高超的竞技或充沛的状态,后扩大使用范围,用来形容人斗志昂扬、活力满满,具有霸气、彪悍、称霸等诸多意义。“烎”的本义为光明,是“(见图2)”的异体,“(见图2),《方言》明也,或作烎。”

网络中流行的“又双叒叕”一语,多个“又”字重复,用来形容频繁发生的事情或反复出现的现象。其中的“叒”(ruò)是古代传说中的神木。《说文》:“叒,日初出东方汤谷,所登榑桑,叒木也。”“叕”(zhuó)的意义为连缀。“叕,缀联也。象形。”

“氼乚”谐音“你好”,表示“今生有幸与你相识”之义。“氼”(nì)是“溺”的异体。《字汇》:“氼,与溺同。”“乚”(háo)同“毫”。《改并四声篇海》:“乚,十丝也,俗用字。”

“靐”(bìnɡ),本指雷声。《广韵》:“靐,靐靐,雷声也。”自“雷人”一词流行后,人们又找出它来表示“很雷人”。

龘随龙行——生僻字的现代生命力

图2

民俗重解 破旧立新

汉字是表意文字,其意义往往与形体有关。民间复活的生僻字以会意字居多,如“龘”“尛”“鱻”“垚”“靐”“猋”“孖”“砳”“氼”“奣”“颪”“曌”“嘦”“嫑”“勥”“巭”“(见图3)”“(见图4)”等,也有少量其他类型的字,如“嘂”为形声字,“囧”“亖”“玊”“兲”“乚”则为象形字、指事字或记号字。虚拟网络为重解汉字提供了便利,网民借此彰显个性,展现自身想象力与创造力。

龘随龙行——生僻字的现代生命力

图3

龘随龙行——生僻字的现代生命力

图4

生僻字的复活,呈现多种形态。有的沿用旧有音义,如“鱻”(xiān),新鲜之义,复活后音义不变。有的改变原有音义,如“怼”,本读“duì”,意为怨恨;网民俗读为“duǐ”,表反驳、争辩、回戗等义。有的俗解形体,打破原有造字理据,旧瓶装新酒,如“忈”本为“仁”的异体,从二从心,爱己爱人,兼爱之心即仁心,由于字形的上面是“二”、下面是“心”,被网民俗解为有二心、不专心,已脱离原本意义;再如“奣”(wěnɡ),本指天空晴朗无云,网民依其形体重新组合出天明、天亮之义。有的借音替字,如“亖”(sì),“四”字的异体,因民俗忌言忌写“死”字,就用“亖”谐音代替“死”,“笑亖”“创亖”都是网络流行语;再如“砳”(lè),本为石头撞击声,网民用其代替快乐的“乐”。民俗破旧立新,重解生僻字,追求奇、特、新,往往带有娱乐色彩。

技术赋能 大浪淘沙

生僻字复活的原因复杂多样。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,计算机中的汉字编码与汉字字库不断扩容,汉字输入法层出不穷,不断优化。在技术的赋能下,以前在计算机汉字字库中没有的罕见字、生僻字现在几乎都有了;以前不会输入的汉字,现在通过手写输入或部件组合输入法可以实现。某网站可根据部件组合的方式检索20万个汉字,几乎所有生僻字都可以在这里实现输入与呈现。这些变化极大地方便了民众接触生僻字、认识生僻字、使用生僻字、重解生僻字。

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,是中华民族的基因。近年来,甲骨文等汉字研究不断深入,汉字知识普及方兴未艾,各种与汉字有关的报刊栏目、电视节目、网络直播、电子字典风起云涌。人们已不满足于简单地认读汉字、书写汉字,时不时喜欢根据时代的变化、民俗的需要玩味汉字,拆解生僻字形体,重构生僻字理据,或望形生义,或借音替字。

此外,新生代网民的增多,正在逐步重塑网络传播的基本形态。年轻人思维活跃、接受能力强,对新事物充满好奇,他们成了创造网络新词与复活生僻字的主力军。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互影响、各种信息传播方式相互作用下,生僻字的流行加速。汉字作为信息的载体,民俗有了新的需要,时代赋予了新的可能,生僻字的复活也就不足为奇了。

生僻字,是相对常用字而言的,不少产生于古代民俗文献。生僻字并非一成不变,古为生僻字,今可为常用字;古为常用字,今也可为生僻字。生僻字的复活是时代的产物,有其偶然性,能否持久流行,其产生的价值与效应如何,要具体分析每个复活生僻字产生的动因,并结合社会背景、时代特点、民众心理、汉字理据进行综合研判。要辩证看待生僻字复活,既不能一概排斥,也不能全盘接受,有必要进行适当的规范引导。

符合时代价值取向、满足大众审美需求、遵循汉字发展规律的生僻字,复活后生命力旺盛,加以引导,很可能变为常用字。比如,“龘”字既满足了龙年到来这一应时需求,又符合中华民族向善、向好、向上、向美的价值取向,应当会长久地受到人们欢迎。不符合时代精神与汉字构形逻辑,被粗俗解读的生僻字,即便在某个交际范围内流行一时,但终究会被抛弃。如“兲”被望形生义为“王八”,用于讥讽、骂人,无法与其作为“天”的异体字的内涵兼容,未必能长久。复活生僻字可以看作新的民俗形态,其中的个体有的只会昙花一现,有的则可能持久流行,大浪淘沙,姑且让它们飞一会儿。

《光明日报》(2024年02月18日 05版)

原文链接:https://share.gmw.cn/news/2024-02/18/content_37148656.htm

分享到:

上一条:【新湖南】长沙持续掀起湘商回归和返乡创业热潮!10年共推动签约项目300余个,金额达2700亿元

下一条:【潇湘晨报】歌舞“都实现”,湖南师大256名学子参演央视春晚长沙分会场

关闭